白鴒鶯:從自我表現到隨順無住-蔡蕙香繪畫的內心轉向/楊平猷(2013-04-04)
從自我表現到隨順無住 蔡蕙香繪畫的內心轉向
楊平猷 專訪
知道蔡蕙香這個畫家,是因為洪逸凡和李淑櫻的談話中時常提到。他們都是新藝畫會的成員,也都是法國藝術沙龍的入圍者。但第一次對她的畫作印象,是在2011年師範院校主辦的台灣傳統週「鄉情展」中,準備文宣資料時,李淑櫻傳給我的相片「睡蓮」(圖1)裡看到的。
這是一幅三件式的聯成畫作,主題簡單清楚細膩,清晰穩健,潔淨無染是一般的感受。但進一層又可以發現,這個寫實畫作,透露的不只是古典藝術的外相形色描述,而更傳達著一個現代畫家面對表現的主題時的內心遠離與凝神專注。這時我聯想到從前讀川端康成描述窗前玻璃水杯的一段文句時,除了晨光投射水杯光影的畫面現前之外,還領受到川端本身內心世界的寧靜與清澈。如同禪修者面對世界掌握當下那種專一體察的心性,體現了畫家超越自我而觀察入微時的心境反射。也因為自我的超越,畫面無形中顯現了一種現實而又不可捕捉的神秘,冷清而高貴精緻,我對這幅畫有著不可思議的感動。
展覽佈置時,她提出不同的兩張,如「小朋友」(圖2)這樣的畫,描述著愛孫情懷,寫實逼真,清朗歡愉。但親情中又有一絲不茍的冷眼靜觀,內心不帶情緒的韻味。選題與配置直接了當,形象與色調精準,這是我對蔡蕙香的風貌的最初認識。因為精緻吸睛易懂,我們把它安排在入口對面第一眼就能看到的地位,借她之光來代表本展覽的水準與可看性。
第二年,2012年的鄉情展,她提出的是花卉兩幅,如「牡丹」(圖3)、「荷花」(圖4),還是那樣精緻的寫實,還是那樣的穩重老練。這一次,我仔細的考察了畫面的整體與細節,構圖圓滿,色澤落筆精準肯定。再一次領受那超出古典寫實之外的離欲隨順掌握當下的情操。同時也看到畫面流露了她本人另一面富麗華貴的氣質。要不是牡丹超多紫藍稍感灰濛之外,結構完整無懈可擊,畫面調和細緻真是無話可說。
我們之間很少談話,要不是近日的應邀參訪,我對蔡蕙香的認知實在不多。
那天,隨著洪逸凡的帶領,我們造訪了她家。
從第一眼的驚奇「魚」(圖5),到看完牆上所有的,作品甚多,依當年作畫時的心境偏向,集成多種系列。聽完她對創作背景的敘說,我對她每一件藝術的成果一值都再在訝異中。這下我原來對她先入為主的認知,不異是一記悶棍,到我不得不離開的時候,不論技法或心境,前後之間的銜接,還是一團謎水。
她在藝專美工科時的風貌是什麼,從設計圖怎會變成魚,她的繪畫與生命淵源與轉折是什麼等等這些問號,一直環繞著我。
欣賞與評鑑畫家的系列畫作,需要了解他的生活背景,生命歷練,師承關係,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變遷轉折的因緣要素。
回到家裡,一再的翻閱她的畫冊,追憶思考著她描述的故事片段,一再的企圖了解,一再的排解內心混亂。除了依稀領受每一副畫作共有的特質,無法用文字語言釐清帶動蔡蕙香生命流轉的實際體質,良久,良久的頓斷與沉思整理,直到水落石出。
蔡蕙香,一九四七年生於台南市,承襲了母系家族藝術資質的DNA。印象中的童年,她最喜歡逛歌仔戲,為的是看戲服,大紅大綠加上金絲銀緫耀眼的刺繡圖案,所顯現的富麗氣質。可能這樣命定了她在往後的藝術生崖中,得以無憂於匱乏的沉浸於創作之中,成為多產的畫家。
小學到初中期間即表現優異。高中時期,受教於郭柏川老師座下,沉迷中奠定了繪畫基礎。其後,考入國立藝專美工科,學習設計。畢了業,五年的教學工作後,重拾畫筆,沈湎於繪畫生崖。
通常,藝術家的養成,總要追溯她的師承淵源,而蔡蕙香不是。她總是帶著畫作,以朝聖的心到處拜訪畫界先進求教。而先進藝術家或藝文達人所提供給她的意見,應該只能在藝術原理上發揮,或提示欣賞者的領受。技巧上的掌握也應該在到處參訪中與書報閱讀中自我揣摩改善,加上內心喜好的堅持與肯定,不知不覺中建立起來的。1983年間在加州大學藝術系的進修,讓她對美的屬性,有了她特定的詮釋,繪畫的取角豁然改變。
牆上掛有兩張魚,就只這兩張帶有習作的味道,記憶中郭柏川老師好像是這種風情。但從這兩張可以看出她基礎穩固,色調圓成實潤。從靜物寫生中,揮毫出內心自我表達的胸懷。不知為什麼,竟然比擬(八大山人)的人物畫意境界而訝異不已。
立足於這兩張基礎筆法與習性,發揮並貫穿了蔡蕙香前半生意欲表達生命的意圖。這種意圖幾乎是大多藝術家內心的通性。而蔡蕙香長久的勤勉,得以純熟變化運用。
蔡蕙香有一個好先生的全力支持,有個讓她無慮畫作出路的好家庭。她關心她的家庭與周遭,並以六根感觸為課題,以真摯的心意,家事之餘, 全神的投入來繪畫。
早先,孩子在她生活中佔很大的份量,如「憧憬」(圖6),描述三個男生大朋友居家和諧閒聊的氛圍,加上落地窗外的光線,這一幕光景,所帶給她的是希望。孩子的歡愉是一個專題一種筆調。
又如「生病中的兒子」(圖7)、「夢魘」(圖8)、「歸心」(圖9)。大男生災難式的遭遇,所帶給她哀傷痛苦,情緒交著低落。這又是一種專題一種韻調。而難能可貴的是,哀傷低落中,她並沒有被低落所擊倒。她堅持繪畫,以描繪自心的心性來超越。這就是藝術家,一種風範,而藝術本身就在裡面。梵谷的成就,全然是在災難中建立。
她也畫很多時尚社會意識關懷,如「還大地一個晴空-圖略」。也畫舞者系列。從兩公尺半的「舞者一」(圖10)中,可以看出她在大型畫作的圖面規劃上的用心,與技法的純熟。並掌握了上帝付予生命
的軀體美感。她也畫了很多抽象理念的內心課題,如「冥想」(圖11) 、「尋」(圖12)。
她也畫了很多玩偶,如「夢幻」(圖13)。在玩偶系列中,描述著家中眾多的玩偶。華麗的服飾與虛幻的空間,令她心中現起如實如夢的追憶與空幻。
不論作畫的主題是什麼,眼睛所見的外表形象只是一種接引觀賞的方便,而終究傳達的是她內心的理念、情思與心緒。這就是她前半生意欲表達自我生命的意圖,這種意圖其實就是現代藝術家的共性,讓人產生悸動與共鳴。
在很多時候,強烈的自我心緒捕捉,讓她掌握剎那間的片段心相,形成半抽象結構「夢魘」、「歸心」。加上不同筆意的變化,充分的顯示了她在不同繪畫系列中,不同的心緒轉折。
她也關心國際藝壇的走向變化,也企圖把自己推向現代化。內心的感覺捕捉之外,也常常加上意想的概念表徵,「隔離」(圖14)、「回家」(圖15)。「回家」一作,是很特殊的構思。圖面由鞋櫃、門板、地磚、髒鞋,加上一條絲帶所構成。沒有視點主題。這就是我們回家低頭脫鞋習以為常那一剎那所經歷的經驗,而這經驗代表著你我萬千經歷與心緒。這畫是由四張所合併,其合併臨界線造成細長的黑色十字畫面分割,把空無目的的場景帶入現代藝術的詮釋中。
也因為是自己意念的表徵,不一定達到美感的共通性。如「觀自在」(圖16),左邊白色的分割線,我個人的角度看來並沒有必然性。但我們可以看出她以正方形畫面加上白條,切割了左後方裸女,來造就現代感的努力,藉以表達聖人與凡夫相映的不同。這一張畫也看出蔡蕙香學佛初期,內心沉澱之前仍存自我表現欲意。與「蓮花」(圖1)相比,其心境大異其趣,其內心的轉向也有她的因緣里程意義。
從圖1到圖4這四張所能體見的,可以說是蔡蕙香後半生生命的風貌。寧靜沉澱穩重的內心狀態。她,又回到眼睛所見的實相。作畫時,隨順六根實相而不住潛藏自我妄念。
這種轉折,應該根源於唐卡畫,如圖「唐卡一」(圖17)、「唐卡二」(圖18)。唐卡畫是西藏密教特有的習俗,畫唐卡是一種修煉,有其功德,蔡蕙香畫很多唐卡,並送人結緣。
畫唐卡是學習密教的內心儀式,密教的儀式講究傳承,中規中矩,其中沒有個人的餘地。一切以(隨順)上師為意念,(一心)為主導。寧靜沉澱穩重是基礎,也是方向。久而久之,蔡蕙香的油畫也變成修煉。我們看她後半生的所畫的成就,也就是她學佛與修煉的成果。
我們不知道她再後半生內心的抉擇又是什麼,但其曾經有過內心的轉折經驗,對她自己應該受益良多。她的將來應該是佛法與藝術共相贈上,讓我們祝福她。
圖17 圖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