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鴒鷥:蘇毓婷法國號獨奏會 記實分享 /陳幸世醫師(2013-03-28)
蘇毓婷法國號獨奏會 記實分享 陳幸世醫師
蘇毓婷教授(左)及洪育穗教授(右)合奏無間。(林吉昇提供)
2013年3月10日下午,在芝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舉辦了一場精彩的音樂會,演出者是法國號蘇毓婷教授及鋼琴洪育穗教授。
芝加哥地區鄉親們很幸運地再次聽到這位來自故鄉台灣學而有成的年輕人─法國號音樂家蘇毓婷博士的演奏。優雅的旋律,渾柔音色,調息換氣絲毫不慌地忽軟忽細,轉而洶湧沸騰。誰也料想不到那麼美的音樂竟從她似如金銅的法國號羅曼蒂克地充滿了每一位聽眾的心。
尤其最後她獻給在場同鄉的兩首台彎民歌更是溫馨。在第二首中彷彿插入了帝佛傑克 Dvorak's 「新世紀交響曲」的主題,真令離鄉的遊子在這新大陸美國有無盡的感懷。
所有曲目原作都是為別種樂器或人聲而寫,蘇毓婷予以編曲,以適合法國號演奏。節目可歸納為四段。
(1) J.S. Bach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2號,共分六段。這首D短調作品具有深刻的哀愁及專注感,以大提琴演奏時所具有的 “continuity",尤其第四段Sarabande 舞曲特有的哀愁感,由法國號吹奏時,較不明顯,但卻也另具風味。
(2) 法國作曲家 Bizet 歌曲3首。Bizet以歌劇「卡門」在音樂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地位,但他尚有其它作品,包括管弦樂及歌曲等,也極為精彩。這3首歌曲中,筆者對第一首 “Farewell the Arab Hostess" 最為熟悉,此曲描述阿拉伯女郎感嘆一位年青英俊的男旅者,雖然被美麗的風景,許多溫柔的美女所圍繞,卻毅然不顧而去。法國號溫暖醇厚的音色,十分適合表達此曲的意境。第三首 “Tarentele",常以高音演唱,但以法國號的吹奏,就像以中低音演唱,感覺又自不同。
(3) 兩首Romance,作曲者各為德國人Max Reger 及 法國人 Claude Debussy. 兩者都是由19世紀橫跨20世紀初期的作曲家。Romance 原為18世紀法語,相等於德語 Romanze,皆意為 Ballad(民謡),但進入19世紀後,其意義大有改變,而與法語 Mellodie 融和,成為法國及德國的原創藝術歌曲,但 Romance 這名詞仍繼續被使用。這兩首及(4)修曼之幻想曲(作品73),以法國號及鋼琴合奏,表現出兩種樂器的互相呼應,法國號的溫暖、柔和,配以鋼琴的明亮,十分精彩,筆者認為修曼幻想曲堪稱為此次音樂會的壓軸。
(4) Encore 兩首,台語歌曲改編「白牡丹」及「黃昏的故鄉」,其精彩及受歡迎度自不待言。
接著蘇毓婷介紹法國號的構造、吹奏及使用方法,使聽眾上了難得的一課,受益良多。音樂會在大家的笑容中圓滿結束。
兩位音樂家俱持有音樂藝術博士學位,洪育穗(右圖右)在芝加哥的Vanderbilt Cook College of Music 擔任Associate Professor,蘇毓婷(右圖左)則於 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 擔任 Associate Professor,堪稱新一代台美人音樂界的精銳。(圖林吉昇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