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頭條
社論
台灣看台灣
台灣研究院ITS 專欄
台美要聞
讀者投書
白鴒鷥
攝影小常識
台美人
「七崁客」專文
鳳凰花
阿土臭彈
「話仙」專欄
「第一欄」專刊
山百合
生活與健康
杏壇漫談
時事論壇
特別報導
醫藥與生活專欄
工商經濟
理財專欄
美東社區
美西社區
美南社區
東南社區
中西部社區
台灣(及其他)
加拿大地區
北加社區
南加社區


新聞搜尋


訂閱報紙 / 與我們聯繫

白鴒鷥:訪台美人藝壇新秀 陳君瑜 Jeanyu Chen/李淑櫻 (2024-02-28)

訪台美人藝壇新秀 陳君瑜 Jeanyu Chen
/李淑櫻 


 Jeanyu Chen at 120th Paris Salon D'Automne 2024 with her work.

認識君瑜可以說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偶然嗎?m..或許冥冥中有色彩與點線面的連結吧!

 一張關懷問候的卡片,讓我們有機會成為亦師、亦友的情誼,2022年她負責關懷組的事工,特別關注會友們身心靈的健康,在北美洲婦女會的關懷組創設了“創意美術班”,這個班我設了一個特別的班規,就是在課堂上“只能說正面的話”,課堂上有她與楊美麗分工合作,是我在教學課程中最大的幫手。特別在電腦方面的運作、資料搜尋等等,讓課程更加順利圓滿,也因為這個課程,讓我有機會認識許多被埋沒天份的NATWA姐妹。

 君瑜出生於台灣高雄,十五歲時,就勇敢的遠赴太平洋另一邊的美國。我說:「做小留學生。不會害怕嗎?」她莞爾:「不會啦!我是住在姑姑家。媽媽也常常來來去去。」之前聊天中聽她說,很喜歡畫畫,為什麼長大後卻選擇了建築系而不是藝術系?再交卷的作業中可以看到她蠢蠢欲動的藝術細胞,強力的抗爭著、展現著無法抑制的天份。

她處事一向低調,對於我的疑問沒有多做解釋,但是有勾起她的一段回憶 …….

她說:「1997年在念研究所的時候,我的教授Hans Rott,要買我的畫。還記得畫面上有很多綠色。那時有一位Harvard 教授,叫做Chris Richer,被邀請來學校 的symposium。那幅畫是那次的symposium 的作品。我沒有學過油畫,只是,隨興創作。那幅畫是在畫cone of vision。不太記得details.  倒是有一個slide 裏面有。」她繼續說:「那次,我們讀了Robert Irwin, "Seeing is Forgetting the Name of the Thing One Sees".」

         我曾多次參加過法國三種不同的沙龍比賽,雖然後來因為諸多不便而不再參加,但是每年仍然會從email收到比賽資訊。在她時不時傳給我作業之外的作品中,看到有幾幅已經達到參選的層面,就開始鼓勵她,果然不出所料 ; 不僅入選了Studio Visit,也入選了Salon D’Automne 2024,雖然不能全算是我的功勞,是上天給了天份,又加上她自己的努力,可以算一點我有“慧眼識英雄”?

君瑜為了孩子毅然辭去工作成了全職的媽媽,但是,又是為了什麼原因又回學校教育系進修?她說:「因為我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我在接送孩子們的空檔,回到教育系研究所讀完Certificate of Gifted Education,那個課程中有包括Curriculum Design跟心理學。那時候每天都在研究大腦,教授說Profoundly Gifted  Children就是一個年紀小的孩子,有老人的智慧。」那麼,返過來說 ; 她後來關懷上了年紀的NATWA姐妹們,是否看出呈現有返老還童的跡象?

 去年,當她接獲沙龍的入選,就決定今年(2024)一月要帶入選沙龍的作品到巴黎參加展覽。我問她:「這次去巴黎,有機會遇到遇到許多來自國籍不同的畫家,可以與他們交流探討各自的專長,回來之後是否可以分享些許心得?」事實上,這不是她第一次去巴黎,之前她就曾在巴黎留學過一段時間。這次純粹是因為入選沙龍去參展。

 參展後回來,她說:「因為一幅畫,能夠到巴黎參展,是我想像不到的奇蹟。畫抽象畫,也是意想不到的自由。」又說:「因為負責北美婦女會關懷組的義工,我期待婦女會,能以會員的需要,來服務會員。2021-23關懷組有強大了義工行列。我們分析了會員的需要,從健康的角度做起。身體要健康,就需要動。大腦、心靈要健康,也要有適當的挑戰與精神的糧食。這些概念是非常基本的,要每日力行,就需要有耐心,有愛心的領導者,跟一群可以互相尊重、信任的朋友。」接著又說:「Pandemic 是一個好機會,讓許多聚會,轉成網路的運作模式。跟您學習,還不到兩年,就能被法國秋季沙龍錄取,那也是我人生的奇蹟。我的抽象畫與創作,全部都是在網路上學習。到目前為止與老師及同學們,都只在電腦螢幕上見面、學習。」

         參加這個創意美術班的學員們,或許好奇、或許希望在有了之前的基礎之後能更上層樓、又或許希望能圓卻兒時被扼殺的美夢,不論是什麼原因來參加,我本著有教無類的精神與她們在學習中一起彩繪、成長。在創意班上,君瑜就像個班長在帶領、高興的幫助大家、分享創作經驗。在下一段她也要分享一下,學習時,同學互動的重要。

 她說:「我常常跟NATWA 尊敬的好友,分享畫畫的過程。林瑟玲姊非常仔細,每天都非常期待,想看我畫了什麼東西。身體狀況不佳的時候,也請她的孩子問我,今天畫了什麼東西。我們像小孩子一樣,仔細的用眼睛看大自然的色彩,線條。看到四季色彩變化,愉快的學習與分享。她的態度,讓我更加努力的創作。楊美麗姊非常有耐心,每個禮拜都把所有同學的作品,整齊的放在網路上,與大家分享。雖然我覺得自己的作品不夠好,她還是開心的把畫放在網頁上。這些同學,都是人生歷練豐富的智慧人物。他們的生活態度,讓我可以自由,樂觀的學習創作。」說完似乎有點感慨的說:「有人會說,我比較幸運,有非常多人的支持。我的確是非常幸運。起床時,眼睛能夠看到大自然的色彩,手也可以創作,真的非常感謝。能夠遇到NAMI 老師跟許多有趣的同學,能夠去巴黎參展、遊行。」

言歸正傳 ; 君瑜說:「在巴黎秋季沙龍的展覽場,遇到了許多重要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已經參與國際展覽,有機構性(museums etc) 的收藏者也有重要私人收藏者。這些藝術家們,非常有愛心,耐心的分享心得。有一位,他說到“藝術對歷史的責任與歷史的使命。”有一位,她的耐心,表達在作品裡面,她“立志要畫一幅200公尺長的畫”。也有“每天都作一幅畫”的人,在一年裡面創造了365幅畫。另外有一位旅行世界的畫家,他在旅行的時候,就是用非常簡單的材料,畫在厚紙板上。每個人的表達方式都不一樣,從創造的作品裡面,可以看到大腦裡,有無限巧妙的思想。我想,“藝術家的使命,就是與有形的工具挑戰,來表達:視覺,觀感可以領受到的抽象理念。”」

與藝壇新秀一席談,雖然君瑜的畫作接連入選、受到肯定,卻依然低調、沒有絲毫的驕矜。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勝於藍的印證指日可期。這裡套一句君瑜在同學間盛傳的金句:「再畫!」,是的再畫,繼續不斷努力的再畫、加油,負起藝術家的使命 ; 估不論是歷史的傳承也好、或建立身心靈的勇健也罷、亦或不藏私的分享創作的喜樂,我相信在在都是承先啟後、一幅幅晶瑩亮麗的創作都是用彩筆揮灑出來的。(圖作者提供)

 


120th Paris Salon D'Automne 2024 Keynote speaker Dewi Sukarno, former first lady of Indonesia.

Jeanyu Chen with Michèle Ansermet Papadopoulos.

 

 




報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