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蘭醫師:謙虛常存感恩心的蘭醫生(2011-01-05)
謙虛常存感恩心的蘭醫生 張淑珍
2010年3月2日在台灣,就得知住在英國的蘭大弼醫生逝世的消息,想到又失去一位我及我家人最敬佩的長者,心懷無限的追思悼念。蘭醫生是出生於彰化的英國人,但他一生的心思意念卻和台灣、台灣土地上的人群,緊緊扣繫著。這也是他臨終前魂牽夢縈的國度,他書寫「台灣」,彌留時口唸「台灣」的遺言。我能想像他的心是多麼的思念台灣,多麼捨不得咱台灣。他是臺灣人,特別是彰化、中部地區的人,永遠所懷念的一位外國誠摯的友人。
我是彰化人,也常以生為彰化人為榮,曾有三十年成長居住於彰化,一些古早的人文事蹟都還記得一些,來美國後多次的返回彰化探親訪友,每次總會掀起數不清的回憶,尤其彰化基督教醫院和蘭醫生夫婦的終身行醫造福於彰化的事跡,對台灣的貢獻是不可磨滅更是令人永遠追憶。
蘭醫生和她的夫人高仁愛醫生,我對他們倆位的印象始終是,謙恭有禮,和藹誠懇,平易近人。在50、 60年代,二次大戰後的台灣,社會經濟是百廢待舉,物資缺乏,捉襟見肘,政治籠罩白色恐怖民不堪命,人人戰戰兢兢的日子,這時候他們倆位不辭勞苦的來彰化醫治人的肉體和心靈。彰化地區的人,一有嚴重病症或驚心動魄的災難發生,都是前往彰基醫院求救。記得那些年代,我年少好奇又家近彰基醫院,一聞那兒有大事發生就愛跑去探悉觀望。(當時醫院的設備管理今非昔比),記得當年彰化幾家製造鞭炮的小工廠,三不五時就會發生暴炸,(那時代無火藥管制、管理的名堂)包紮做鞭炮多是僱用小女生,一有意外惟有急送彰基,傷重的血肉橫飛慘不忍睹真是可憐,眼看蘭醫生親身臨陣,指揮醫護人員搶救,那奮不顧身捨己救人的場面真是激動人心。
1993年夏,我偕同外子、么兒參加勵馳旅行社的周遊歐洲七國之旅,第一站倫敦,在旅社認識同行的李鴻麟牧師夫婦,牧師娘是我們少年在彰化教會就相識,他們告訴我當晚餐會時,約定蘭醫生來相會,我一聽欣喜萬分,三十多年後能在英國和蘭醫生相逢,太難得可貴了。蘭醫生依約從倫敦郊外搭火車前來餐館看我們,我們見面時擁抱喜極而泣,只恨相會的時間太短暫,彼此就要離去,臨走前牧師娘和我都各塞給蘭醫生一個紅包,聊表我們相見喜樂的心意。當時他一直道歉夫人高醫生病弱,不能跟他一起來看我們,他也真歡喜再三道謝,笑納我們的紅包。
歐洲旅遊回來,常心懷惦念蘭醫生夫婦,每當憶起他倆對我家人及台灣人的熱愛,就很感激。九月中旬,寄一張和他在倫敦拍攝的相片給他看看存念,並附上以羅馬字(白話字)寫的信及一張銀行支票。想不到很快就收到他的回信,信文是那麼謙虛,又滿心存感謝。另一封信是高醫生,1993年 10月癌症去世,我寄給他一慰問卡。將近一年後收到他的回郵箋函,從信文可知他失偶之哀傷,大概又把信件擱置太久,有些記不清誰是誰,但他還是要回信感謝友人。附上羅馬字的原信並譯為中文來紀念他。
信一:
這張信拖延真久才寄真失禮。 10月 3 日 1993
所思念的李秋榮先生 張淑珍女士:
今日收到你們的信,以及珍貴的相片我真歡喜,並收到你們非常好意寄給我們的支票 $100, 我們真感激,這時我要寫幾個字致謝(感謝),如此收到你們的愛護。
淑珍妳會寫白話字的信,說到很多讚揚我們家的話語,實在不敢當。我爸爸真的是拼命在早期的彰化。不過我們後代的人不是這樣。
我的夫人仁愛(高醫生)和我居住在彰化28年之久,全家人都受到彰化人(及台灣人)的好款待(照顧),我們所得到的是遠超過我們所獻出的。所以我們真感激,也真感謝上帝。
這次我有機會和你們倆位相見面,又能和老朋友、同工李鴻麟牧師、牧師娘見面,我非常的歡喜,可惜仁愛身體虛弱,不能跟我來倫敦見你們,真抱歉。
這次讀到淑珍的信,才知道她的阿公張神傳先生是建築師,設計和負責建「彰基」(醫錧)和我父母住的房子,這是很大的事情,我們大家應當感謝他,紀念他,我要報告給現任醫院院長,(黃昭聲醫師)知道。
寫到此真思念你們,也真感謝。 致意請安 蘭大弼敬上
PS: 鳳梅,能琴現在在那兒?是不是也在美國?
請代我們向李牧師,牧師娘致意請安!
註 : 鳳梅、能琴是我的姑母,能琴是今住加州的丁博均之母。
信二:
親愛的Arthur(秋榮) Susan(淑珍): 8月26日1994
自從我的夫人仁愛去世,我收到你那誠意(又美麗)的慰問卡,已經是好幾個月了。
我重讀妳親筆書寫在卡片的信息。我現在寫信向妳致謝,妳給予我的安慰和鼓勵。我和我的家人曾受到英國、美國、加拿大、台灣和許多其他國家的朋友的關心愛護和代禱。
我們可曾相見過?在台灣呢?或在彰化?在美國?
祝福你 你誠意的 蘭大弼敬上

|